全球疫情下,中外零部件跨國公司尋找下一個市場機會
- 分類:新聞資訊
- 發布時間:2020-08-06
【概要描述】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市場低迷行情,足以讓汽車業界一直都繃著一根弦。他們在經歷、在觀察、也在思考,進而做出下一步的判斷和行動。身處產業鏈的上游,中外零部件供應商已然感受到市場的變化。此前,本專刊曾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對此進行報道;而這一次,我們將視線轉向了國內外零部件行業的“大塊頭”企業。
眾所周知,并購重組是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常見而又重要的戰略舉措,往往能發揮促進轉型升級、激發市場活力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資源配置變得更有效率,不同定位的企業也借助交易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跨國并購更是突破了地理和文化邊界,在企業國際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近幾年,汽車銷售低迷的陰霾與產業“新四化”的熱潮并行,再一次把零部件行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十分活躍。
早在2009年前后,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就已開始探索收購海外優質資產、進行全球化布局,標的中不乏國際知名零部件企業旗下業務,這股熱度一直持續到2019年。然而,隨著市場外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在全球疫情影響下,零部件供應商不得不面對新的考驗。一方面,國際零部件巨頭在本土遭遇困局的同時,在中國市場卻不斷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中國零部件企業的海外工廠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不約而同地拉開追求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帷幕。在這個特殊發展階段,中外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施展“功守道”,維持現有業務的發展,同時謀劃未來市場的藍圖?
?
?
■跨國公司“換道”轉型 更加倚重中國市場
在銷量持續走低的市場“寒冬”下,汽車產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而今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球汽車供應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疫情危機之下,跨國零部件企業似乎難以改變營收和利潤下滑的局面,迎來新的挑戰。
大陸集團方面表示,疫情對供應鏈和市場需求造成的負面影響超出預期,尤其是在歐美部分國家和印度等市場,汽車銷售受到了嚴重沖擊。大陸集團近日披露的二季度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公司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下滑近40%,至66.2億歐元(約合76億美元);旗下三大營運部門均未能幸免,其中汽車技術(包括ADAS、車聯等業務)同比下滑45.6%,橡膠技術同比下滑33.1%,動力總成技術同比下滑40.8%。
采埃孚首席執行官沃夫翰寧·施艾德在2020年度新聞發布會上則表示,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所受影響十分不確定,因此目前無法對今年業績做出有效預測。另有一家國際知名汽車零部件巨頭甚至預測,2020年全球汽車產量將連續第三年下滑,同比降幅至少20%,并且2025年前不會有任何增長。
然而即便如此,零部件跨國公司恐怕也不會放松對未來發展的布局。今年1月,博世將其在燃料電池公司CeresPower的股份增至約18%,進一步提高在燃料電池領域合作開發的戰略投資;4月,采埃孚與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圖森未來宣布建立全面的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推動無人駕駛卡車的技術研發和商業化落地;5月,美國大陸集團與先鋒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5月底,采埃孚正式宣布完成收購威伯科……
特別是在中國市場,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汽車市場穩步復蘇,零部件跨國公司不僅鞏固既有市場優勢,更加快向“新四化”方向發力,形成新的攻勢。
“疫情造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佛吉亞中國區總裁唐德福表示,“不過,在中國,得益于政府明確有效的抗疫、防疫措施,再加上民眾積極響應號召,現在情況已逐步好轉。早在3月初,佛吉亞基本實現在華全面復工復產,盡可能保障向客戶交付產品。”
據記者了解,為進一步推動技術交流,充分整合內部優勢資源,助推佛吉亞汽車電子技術在中國的進一步落地,3月11日,其與長春旭陽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共同成立新的合資公司。新成立的長春佛吉亞旭陽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將專注于為整車客戶生產、裝配、銷售車用顯示屏產品。
唐德福認為,在當今世界,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擁有所有技術,也沒有一家公司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支持100%的技術創新,因此企業需要與他人合作,建立一個開放式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以一種非常靈活的方式獲取新技術,從而提升市場地位。他稱:“佛吉亞與其他公司建立合作主要出于兩點因素,一是能助力我們獲得或應用新技術,二是能助力我們打入新市場。”
唐德福表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最終結束,中國市場將迎來強勁復蘇,消費者信心也會再次恢復,因此,我們對中國市場依然非常有信心。對佛吉亞來說,中國市場現在以及未來都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車市場,同時也是集團關鍵的戰略性市場。因此,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對中國市場進行投資,強化本土創新能力,特別是在軟件、人工智能等領域。”
對此,前述知名汽車零部件公司方面,汽車產業本身產業鏈很長,而在汽車“新四化”的趨勢下,更需要產業鏈上各參與者的合作,整個汽車產業是開放競爭和開放合作的。未來,隨著中國企業更多地參與和創新,一方面,它們希望在良性競爭中促進自身的轉型和創新,以保持和提升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與優秀的中國企業通過優勢互補,開展本地化合作,支持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全球疫情影響顯現 自主海外業務受困
?
?
外資零部件巨頭在行業下行的背景下加速收縮業務、壓縮成本,同時不斷加碼在華“換道”轉型發展,而國內零部件企業則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近年來在海外市場表現積極、活躍。
來自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09~2013年,中國企業海外汽車零部件并購交易總價值僅為32億美元,該類交易2014~2017年上半年增至158億美元。可見,在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及拓展全球市場的道路上,國內零部件企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019年以來,零部件企業業務轉型、組織調整、抱團取暖等方面的消息更是屢見不鮮。
而今年在疫情之下,對比此前布局海外市場的積極姿態,他們略顯謹慎。“近年來,汽車行業的處境本就不樂觀,一些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速度較慢,疊加此次疫情的影響,就更顯‘雪上加霜’。在不利的大環境下,企業很難獨善其身,不少國外零部件供應商陷入了困境,這其中也有已被國內企業收購、并購的企業。”一家成功實現跨國并購的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告訴記者。他還補充道:“就我們收購的企業而言,在當地的生產經營也遇到了困難,但公司很早就重視風險管控,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所以情況相對好一些。”
7月13日,繼峰股份在公告中披露,控股子公司格拉默(Grammer)受汽車行業需求下降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二季度營收、利潤將出現大幅下滑;而其業績也受累于此。繼峰股份方面分析認為,客戶訂單顯著減少以及眾多OEM廠商停產,特別是3月開始歐洲和美國工廠的關閉,給格拉默的業務帶來巨大影響。
均勝電子相關人士也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全球汽車產業鏈在2020年面臨較大的挑戰。今年一季度,全球輕型汽車產量同比下降24%,國內市場同比下降幅度更甚。受上述情況影響,均勝電子一季度實現營收122億元,同比出現下滑。
■并購重組意義長遠 助力自主補缺“增肌”
?
?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跨國并購為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的意義是深刻且長遠的。“海外資產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我們前期做的很多工作在這樣的‘危機時刻’發揮了作用。”在前述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看來,自主供應商從跨國并購中獲得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我們在收購完成后,有幾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并購交易雙方首先從技術上進行了聯合的深度開發,未來我們可能還會建立更多的聯合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其次在管理經驗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一點讓公司的生產效率至少提升了20%。”
記者還了解到,2011年至今,均勝電子通過外延式并購整合和內生式自主創新,在全球的30個國家已擁有超過40家研發中心和近80座生產基地。尤其是通過對德國普瑞、德國德累斯頓、美國百利得、日本高田公司等海外優質資產的并購與整合,均勝電子從一家單純的汽車功能件企業發展成為一家跨國、跨領域的零部件企業,產品線覆蓋汽車智能駕駛系統、汽車安全系統、新能源汽車動力管理系統、車聯網核心技術、高端汽車功能件五大領域。
自2018年均勝電子收購高田優質資產、擴大汽車安全業務后,均勝電子更專注于收購后的整合工作。“并購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整合和升級,不僅涉及產品和技術,還包括商務、IT架構、企業文化、信息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勝電子相關負責人介紹稱。
我國零部件企業密集開展海外布局的時間,剛好與汽車產業轉型趨勢的出現有重合,因此,國內零部件企業面對未來的市場挑戰,也多了一份從容。比如,均勝電子于2019年12月將旗下寧波均勝普瑞智能車聯有限公司與德國普瑞車聯公司整合為全新的均勝車聯事業部(現已更名為“均聯智行”)。普瑞車聯擁有在歐洲市場為大眾汽車配套20余年的經驗。這意味著,均聯智行兼具了中國本土和海外平臺的產品服務能力,是國內少有能承接國際頂級車企平臺化訂單的智能車聯系統供應商。
“毫無疑問,這些經驗也在幫助我國汽車行業‘補鏈、強鏈’,因此,自主替代并不是一個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一個必須去完成的任務。”前述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認為。
■跨國并購多重考慮 關注經濟重啟商機
?
?
國內汽車零部件自主替代的呼聲不斷涌現,本土企業收購、兼并的優質資產逐步顯現出反哺態勢。然而,近年來,在逆全球化潮流甚囂塵上、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國際環境下,國內企業未來的并購之路可能會更具挑戰。
“此前,我國一些企業到美國布局生產線,初衷是為了規避類似‘301調查’這樣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這類國際化布局是一種保市場的積極策略。不過,隨著美國與墨西哥、加拿大三國簽訂新的協定,不僅對汽車產品的本土化率提出要求,甚至對配套零部件企業工人的工資也做出安排,這實際上是一種保護主義,以犧牲美墨加協議區域內競爭力為代價,對我國一些在當地布局的企業造成了事實上的影響。”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秘書長孫曉紅表示。
孫曉紅還介紹稱:“今后,外方對中國企業投資收購的限制可能越來越明顯,隨著以美國為代表,歐洲與日本等國跟進的單邊主義在外資安全審查與貿易出口管制方面的推進,某些國家在后疫情時代會非常‘提防’中資背景的企業進行收購,同時他們也極力鼓吹在華外資企業撤回。這種風潮從大環境上對中國企業全球化布局是很不利的。”
“未來,配置海外資產應立足自身來看待問題。首先,要從宏觀上找準自己的定位,清楚市場到底需要什么,無論圍繞‘新四化’,還是立足于體量巨大的國內市場,都要先明確發展重點。以立足國內市場為例,在車市下行的背景下,我們要根據實際業務導向、分析市場的需求,完成對企業現有資產的合理配置,整合與扶持并行。”前述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表示。
對此,均勝電子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在此前一段時間的國際并購中,我們實現了技術轉型升級、產業國際化和資本平臺突破。面向未來,并購行為要更加契合自身的戰略,更聚焦于汽車行業具有前瞻性的領域。
對于未來零部件企業開展跨國并購,孫曉紅還建議道,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市場布局時,應在一般性的投資考量之外,綜合考慮疫情等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以及美國政府激進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等突發性事件的影響。“國內企業也要及時抓住疫情結束后海外經濟重啟的機會,善于合理利用不同地區的差異化政策。”他稱。(文:馬鑫 武新苗 實習生:尹傳尚)
■“零”視點:2020年下半場:化危為機
?
?
2020年已進入“下半場”時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卻還在繼續。這一遠超任何人意料之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而具體到汽車行業,變革早已潛滋暗長。
跨國零部件巨頭早已預判到汽車未來形態將發生巨大變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勢不可擋。它們也因此產生了一種危機感,多年來精心構建的傳統汽車技術“護城河”雖然仍在,但面對未來一塊更誘人的市場“大蛋糕”,自己搶食的優勢并沒有那么明顯。它們不敢有絲毫懈怠地啟動戰略調整的步伐,開始從目前仍具有優勢但利潤不高、技術領先型逐漸削弱的傳統業務領域
全球疫情下,中外零部件跨國公司尋找下一個市場機會
【概要描述】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市場低迷行情,足以讓汽車業界一直都繃著一根弦。他們在經歷、在觀察、也在思考,進而做出下一步的判斷和行動。身處產業鏈的上游,中外零部件供應商已然感受到市場的變化。此前,本專刊曾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對此進行報道;而這一次,我們將視線轉向了國內外零部件行業的“大塊頭”企業。
眾所周知,并購重組是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常見而又重要的戰略舉措,往往能發揮促進轉型升級、激發市場活力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資源配置變得更有效率,不同定位的企業也借助交易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跨國并購更是突破了地理和文化邊界,在企業國際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近幾年,汽車銷售低迷的陰霾與產業“新四化”的熱潮并行,再一次把零部件行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十分活躍。
早在2009年前后,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就已開始探索收購海外優質資產、進行全球化布局,標的中不乏國際知名零部件企業旗下業務,這股熱度一直持續到2019年。然而,隨著市場外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在全球疫情影響下,零部件供應商不得不面對新的考驗。一方面,國際零部件巨頭在本土遭遇困局的同時,在中國市場卻不斷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中國零部件企業的海外工廠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不約而同地拉開追求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帷幕。在這個特殊發展階段,中外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施展“功守道”,維持現有業務的發展,同時謀劃未來市場的藍圖?
?
?
■跨國公司“換道”轉型 更加倚重中國市場
在銷量持續走低的市場“寒冬”下,汽車產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而今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球汽車供應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疫情危機之下,跨國零部件企業似乎難以改變營收和利潤下滑的局面,迎來新的挑戰。
大陸集團方面表示,疫情對供應鏈和市場需求造成的負面影響超出預期,尤其是在歐美部分國家和印度等市場,汽車銷售受到了嚴重沖擊。大陸集團近日披露的二季度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公司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下滑近40%,至66.2億歐元(約合76億美元);旗下三大營運部門均未能幸免,其中汽車技術(包括ADAS、車聯等業務)同比下滑45.6%,橡膠技術同比下滑33.1%,動力總成技術同比下滑40.8%。
采埃孚首席執行官沃夫翰寧·施艾德在2020年度新聞發布會上則表示,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所受影響十分不確定,因此目前無法對今年業績做出有效預測。另有一家國際知名汽車零部件巨頭甚至預測,2020年全球汽車產量將連續第三年下滑,同比降幅至少20%,并且2025年前不會有任何增長。
然而即便如此,零部件跨國公司恐怕也不會放松對未來發展的布局。今年1月,博世將其在燃料電池公司CeresPower的股份增至約18%,進一步提高在燃料電池領域合作開發的戰略投資;4月,采埃孚與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圖森未來宣布建立全面的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推動無人駕駛卡車的技術研發和商業化落地;5月,美國大陸集團與先鋒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5月底,采埃孚正式宣布完成收購威伯科……
特別是在中國市場,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汽車市場穩步復蘇,零部件跨國公司不僅鞏固既有市場優勢,更加快向“新四化”方向發力,形成新的攻勢。
“疫情造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佛吉亞中國區總裁唐德福表示,“不過,在中國,得益于政府明確有效的抗疫、防疫措施,再加上民眾積極響應號召,現在情況已逐步好轉。早在3月初,佛吉亞基本實現在華全面復工復產,盡可能保障向客戶交付產品。”
據記者了解,為進一步推動技術交流,充分整合內部優勢資源,助推佛吉亞汽車電子技術在中國的進一步落地,3月11日,其與長春旭陽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共同成立新的合資公司。新成立的長春佛吉亞旭陽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將專注于為整車客戶生產、裝配、銷售車用顯示屏產品。
唐德福認為,在當今世界,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擁有所有技術,也沒有一家公司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支持100%的技術創新,因此企業需要與他人合作,建立一個開放式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以一種非常靈活的方式獲取新技術,從而提升市場地位。他稱:“佛吉亞與其他公司建立合作主要出于兩點因素,一是能助力我們獲得或應用新技術,二是能助力我們打入新市場。”
唐德福表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最終結束,中國市場將迎來強勁復蘇,消費者信心也會再次恢復,因此,我們對中國市場依然非常有信心。對佛吉亞來說,中國市場現在以及未來都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車市場,同時也是集團關鍵的戰略性市場。因此,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對中國市場進行投資,強化本土創新能力,特別是在軟件、人工智能等領域。”
對此,前述知名汽車零部件公司方面,汽車產業本身產業鏈很長,而在汽車“新四化”的趨勢下,更需要產業鏈上各參與者的合作,整個汽車產業是開放競爭和開放合作的。未來,隨著中國企業更多地參與和創新,一方面,它們希望在良性競爭中促進自身的轉型和創新,以保持和提升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與優秀的中國企業通過優勢互補,開展本地化合作,支持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全球疫情影響顯現 自主海外業務受困
?
?
外資零部件巨頭在行業下行的背景下加速收縮業務、壓縮成本,同時不斷加碼在華“換道”轉型發展,而國內零部件企業則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近年來在海外市場表現積極、活躍。
來自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09~2013年,中國企業海外汽車零部件并購交易總價值僅為32億美元,該類交易2014~2017年上半年增至158億美元。可見,在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及拓展全球市場的道路上,國內零部件企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019年以來,零部件企業業務轉型、組織調整、抱團取暖等方面的消息更是屢見不鮮。
而今年在疫情之下,對比此前布局海外市場的積極姿態,他們略顯謹慎。“近年來,汽車行業的處境本就不樂觀,一些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速度較慢,疊加此次疫情的影響,就更顯‘雪上加霜’。在不利的大環境下,企業很難獨善其身,不少國外零部件供應商陷入了困境,這其中也有已被國內企業收購、并購的企業。”一家成功實現跨國并購的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告訴記者。他還補充道:“就我們收購的企業而言,在當地的生產經營也遇到了困難,但公司很早就重視風險管控,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所以情況相對好一些。”
7月13日,繼峰股份在公告中披露,控股子公司格拉默(Grammer)受汽車行業需求下降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二季度營收、利潤將出現大幅下滑;而其業績也受累于此。繼峰股份方面分析認為,客戶訂單顯著減少以及眾多OEM廠商停產,特別是3月開始歐洲和美國工廠的關閉,給格拉默的業務帶來巨大影響。
均勝電子相關人士也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全球汽車產業鏈在2020年面臨較大的挑戰。今年一季度,全球輕型汽車產量同比下降24%,國內市場同比下降幅度更甚。受上述情況影響,均勝電子一季度實現營收122億元,同比出現下滑。
■并購重組意義長遠 助力自主補缺“增肌”
?
?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跨國并購為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的意義是深刻且長遠的。“海外資產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我們前期做的很多工作在這樣的‘危機時刻’發揮了作用。”在前述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看來,自主供應商從跨國并購中獲得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我們在收購完成后,有幾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并購交易雙方首先從技術上進行了聯合的深度開發,未來我們可能還會建立更多的聯合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其次在管理經驗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一點讓公司的生產效率至少提升了20%。”
記者還了解到,2011年至今,均勝電子通過外延式并購整合和內生式自主創新,在全球的30個國家已擁有超過40家研發中心和近80座生產基地。尤其是通過對德國普瑞、德國德累斯頓、美國百利得、日本高田公司等海外優質資產的并購與整合,均勝電子從一家單純的汽車功能件企業發展成為一家跨國、跨領域的零部件企業,產品線覆蓋汽車智能駕駛系統、汽車安全系統、新能源汽車動力管理系統、車聯網核心技術、高端汽車功能件五大領域。
自2018年均勝電子收購高田優質資產、擴大汽車安全業務后,均勝電子更專注于收購后的整合工作。“并購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整合和升級,不僅涉及產品和技術,還包括商務、IT架構、企業文化、信息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勝電子相關負責人介紹稱。
我國零部件企業密集開展海外布局的時間,剛好與汽車產業轉型趨勢的出現有重合,因此,國內零部件企業面對未來的市場挑戰,也多了一份從容。比如,均勝電子于2019年12月將旗下寧波均勝普瑞智能車聯有限公司與德國普瑞車聯公司整合為全新的均勝車聯事業部(現已更名為“均聯智行”)。普瑞車聯擁有在歐洲市場為大眾汽車配套20余年的經驗。這意味著,均聯智行兼具了中國本土和海外平臺的產品服務能力,是國內少有能承接國際頂級車企平臺化訂單的智能車聯系統供應商。
“毫無疑問,這些經驗也在幫助我國汽車行業‘補鏈、強鏈’,因此,自主替代并不是一個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一個必須去完成的任務。”前述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認為。
■跨國并購多重考慮 關注經濟重啟商機
?
?
國內汽車零部件自主替代的呼聲不斷涌現,本土企業收購、兼并的優質資產逐步顯現出反哺態勢。然而,近年來,在逆全球化潮流甚囂塵上、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國際環境下,國內企業未來的并購之路可能會更具挑戰。
“此前,我國一些企業到美國布局生產線,初衷是為了規避類似‘301調查’這樣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這類國際化布局是一種保市場的積極策略。不過,隨著美國與墨西哥、加拿大三國簽訂新的協定,不僅對汽車產品的本土化率提出要求,甚至對配套零部件企業工人的工資也做出安排,這實際上是一種保護主義,以犧牲美墨加協議區域內競爭力為代價,對我國一些在當地布局的企業造成了事實上的影響。”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秘書長孫曉紅表示。
孫曉紅還介紹稱:“今后,外方對中國企業投資收購的限制可能越來越明顯,隨著以美國為代表,歐洲與日本等國跟進的單邊主義在外資安全審查與貿易出口管制方面的推進,某些國家在后疫情時代會非常‘提防’中資背景的企業進行收購,同時他們也極力鼓吹在華外資企業撤回。這種風潮從大環境上對中國企業全球化布局是很不利的。”
“未來,配置海外資產應立足自身來看待問題。首先,要從宏觀上找準自己的定位,清楚市場到底需要什么,無論圍繞‘新四化’,還是立足于體量巨大的國內市場,都要先明確發展重點。以立足國內市場為例,在車市下行的背景下,我們要根據實際業務導向、分析市場的需求,完成對企業現有資產的合理配置,整合與扶持并行。”前述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表示。
對此,均勝電子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在此前一段時間的國際并購中,我們實現了技術轉型升級、產業國際化和資本平臺突破。面向未來,并購行為要更加契合自身的戰略,更聚焦于汽車行業具有前瞻性的領域。
對于未來零部件企業開展跨國并購,孫曉紅還建議道,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市場布局時,應在一般性的投資考量之外,綜合考慮疫情等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以及美國政府激進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等突發性事件的影響。“國內企業也要及時抓住疫情結束后海外經濟重啟的機會,善于合理利用不同地區的差異化政策。”他稱。(文:馬鑫 武新苗 實習生:尹傳尚)
■“零”視點:2020年下半場:化危為機
?
?
2020年已進入“下半場”時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卻還在繼續。這一遠超任何人意料之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而具體到汽車行業,變革早已潛滋暗長。
跨國零部件巨頭早已預判到汽車未來形態將發生巨大變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勢不可擋。它們也因此產生了一種危機感,多年來精心構建的傳統汽車技術“護城河”雖然仍在,但面對未來一塊更誘人的市場“大蛋糕”,自己搶食的優勢并沒有那么明顯。它們不敢有絲毫懈怠地啟動戰略調整的步伐,開始從目前仍具有優勢但利潤不高、技術領先型逐漸削弱的傳統業務領域
- 分類:新聞資訊
- 發布時間:2020-08-06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市場低迷行情,足以讓汽車業界一直都繃著一根弦。他們在經歷、在觀察、也在思考,進而做出下一步的判斷和行動。身處產業鏈的上游,中外零部件供應商已然感受到市場的變化。此前,本專刊曾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對此進行報道;而這一次,我們將視線轉向了國內外零部件行業的“大塊頭”企業。
眾所周知,并購重組是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常見而又重要的戰略舉措,往往能發揮促進轉型升級、激發市場活力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資源配置變得更有效率,不同定位的企業也借助交易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跨國并購更是突破了地理和文化邊界,在企業國際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近幾年,汽車銷售低迷的陰霾與產業“新四化”的熱潮并行,再一次把零部件行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十分活躍。
早在2009年前后,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就已開始探索收購海外優質資產、進行全球化布局,標的中不乏國際知名零部件企業旗下業務,這股熱度一直持續到2019年。然而,隨著市場外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在全球疫情影響下,零部件供應商不得不面對新的考驗。一方面,國際零部件巨頭在本土遭遇困局的同時,在中國市場卻不斷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中國零部件企業的海外工廠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不約而同地拉開追求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帷幕。在這個特殊發展階段,中外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施展“功守道”,維持現有業務的發展,同時謀劃未來市場的藍圖?
■跨國公司“換道”轉型 更加倚重中國市場
在銷量持續走低的市場“寒冬”下,汽車產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而今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球汽車供應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疫情危機之下,跨國零部件企業似乎難以改變營收和利潤下滑的局面,迎來新的挑戰。
大陸集團方面表示,疫情對供應鏈和市場需求造成的負面影響超出預期,尤其是在歐美部分國家和印度等市場,汽車銷售受到了嚴重沖擊。大陸集團近日披露的二季度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公司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下滑近40%,至66.2億歐元(約合76億美元);旗下三大營運部門均未能幸免,其中汽車技術(包括ADAS、車聯等業務)同比下滑45.6%,橡膠技術同比下滑33.1%,動力總成技術同比下滑40.8%。
采埃孚首席執行官沃夫翰寧·施艾德在2020年度新聞發布會上則表示,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所受影響十分不確定,因此目前無法對今年業績做出有效預測。另有一家國際知名汽車零部件巨頭甚至預測,2020年全球汽車產量將連續第三年下滑,同比降幅至少20%,并且2025年前不會有任何增長。
然而即便如此,零部件跨國公司恐怕也不會放松對未來發展的布局。今年1月,博世將其在燃料電池公司CeresPower的股份增至約18%,進一步提高在燃料電池領域合作開發的戰略投資;4月,采埃孚與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圖森未來宣布建立全面的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推動無人駕駛卡車的技術研發和商業化落地;5月,美國大陸集團與先鋒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5月底,采埃孚正式宣布完成收購威伯科……
特別是在中國市場,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汽車市場穩步復蘇,零部件跨國公司不僅鞏固既有市場優勢,更加快向“新四化”方向發力,形成新的攻勢。
“疫情造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佛吉亞中國區總裁唐德福表示,“不過,在中國,得益于政府明確有效的抗疫、防疫措施,再加上民眾積極響應號召,現在情況已逐步好轉。早在3月初,佛吉亞基本實現在華全面復工復產,盡可能保障向客戶交付產品。”
據記者了解,為進一步推動技術交流,充分整合內部優勢資源,助推佛吉亞汽車電子技術在中國的進一步落地,3月11日,其與長春旭陽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共同成立新的合資公司。新成立的長春佛吉亞旭陽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將專注于為整車客戶生產、裝配、銷售車用顯示屏產品。
唐德福認為,在當今世界,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擁有所有技術,也沒有一家公司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支持100%的技術創新,因此企業需要與他人合作,建立一個開放式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以一種非常靈活的方式獲取新技術,從而提升市場地位。他稱:“佛吉亞與其他公司建立合作主要出于兩點因素,一是能助力我們獲得或應用新技術,二是能助力我們打入新市場。”
唐德福表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最終結束,中國市場將迎來強勁復蘇,消費者信心也會再次恢復,因此,我們對中國市場依然非常有信心。對佛吉亞來說,中國市場現在以及未來都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車市場,同時也是集團關鍵的戰略性市場。因此,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對中國市場進行投資,強化本土創新能力,特別是在軟件、人工智能等領域。”
對此,前述知名汽車零部件公司方面,汽車產業本身產業鏈很長,而在汽車“新四化”的趨勢下,更需要產業鏈上各參與者的合作,整個汽車產業是開放競爭和開放合作的。未來,隨著中國企業更多地參與和創新,一方面,它們希望在良性競爭中促進自身的轉型和創新,以保持和提升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與優秀的中國企業通過優勢互補,開展本地化合作,支持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全球疫情影響顯現 自主海外業務受困
外資零部件巨頭在行業下行的背景下加速收縮業務、壓縮成本,同時不斷加碼在華“換道”轉型發展,而國內零部件企業則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近年來在海外市場表現積極、活躍。
來自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09~2013年,中國企業海外汽車零部件并購交易總價值僅為32億美元,該類交易2014~2017年上半年增至158億美元。可見,在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及拓展全球市場的道路上,國內零部件企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019年以來,零部件企業業務轉型、組織調整、抱團取暖等方面的消息更是屢見不鮮。
而今年在疫情之下,對比此前布局海外市場的積極姿態,他們略顯謹慎。“近年來,汽車行業的處境本就不樂觀,一些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速度較慢,疊加此次疫情的影響,就更顯‘雪上加霜’。在不利的大環境下,企業很難獨善其身,不少國外零部件供應商陷入了困境,這其中也有已被國內企業收購、并購的企業。”一家成功實現跨國并購的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告訴記者。他還補充道:“就我們收購的企業而言,在當地的生產經營也遇到了困難,但公司很早就重視風險管控,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所以情況相對好一些。”
7月13日,繼峰股份在公告中披露,控股子公司格拉默(Grammer)受汽車行業需求下降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二季度營收、利潤將出現大幅下滑;而其業績也受累于此。繼峰股份方面分析認為,客戶訂單顯著減少以及眾多OEM廠商停產,特別是3月開始歐洲和美國工廠的關閉,給格拉默的業務帶來巨大影響。
均勝電子相關人士也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全球汽車產業鏈在2020年面臨較大的挑戰。今年一季度,全球輕型汽車產量同比下降24%,國內市場同比下降幅度更甚。受上述情況影響,均勝電子一季度實現營收122億元,同比出現下滑。
■并購重組意義長遠 助力自主補缺“增肌”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跨國并購為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的意義是深刻且長遠的。“海外資產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我們前期做的很多工作在這樣的‘危機時刻’發揮了作用。”在前述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看來,自主供應商從跨國并購中獲得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我們在收購完成后,有幾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并購交易雙方首先從技術上進行了聯合的深度開發,未來我們可能還會建立更多的聯合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其次在管理經驗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一點讓公司的生產效率至少提升了20%。”
記者還了解到,2011年至今,均勝電子通過外延式并購整合和內生式自主創新,在全球的30個國家已擁有超過40家研發中心和近80座生產基地。尤其是通過對德國普瑞、德國德累斯頓、美國百利得、日本高田公司等海外優質資產的并購與整合,均勝電子從一家單純的汽車功能件企業發展成為一家跨國、跨領域的零部件企業,產品線覆蓋汽車智能駕駛系統、汽車安全系統、新能源汽車動力管理系統、車聯網核心技術、高端汽車功能件五大領域。
自2018年均勝電子收購高田優質資產、擴大汽車安全業務后,均勝電子更專注于收購后的整合工作。“并購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整合和升級,不僅涉及產品和技術,還包括商務、IT架構、企業文化、信息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勝電子相關負責人介紹稱。
我國零部件企業密集開展海外布局的時間,剛好與汽車產業轉型趨勢的出現有重合,因此,國內零部件企業面對未來的市場挑戰,也多了一份從容。比如,均勝電子于2019年12月將旗下寧波均勝普瑞智能車聯有限公司與德國普瑞車聯公司整合為全新的均勝車聯事業部(現已更名為“均聯智行”)。普瑞車聯擁有在歐洲市場為大眾汽車配套20余年的經驗。這意味著,均聯智行兼具了中國本土和海外平臺的產品服務能力,是國內少有能承接國際頂級車企平臺化訂單的智能車聯系統供應商。
“毫無疑問,這些經驗也在幫助我國汽車行業‘補鏈、強鏈’,因此,自主替代并不是一個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一個必須去完成的任務。”前述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認為。
■跨國并購多重考慮 關注經濟重啟商機
國內汽車零部件自主替代的呼聲不斷涌現,本土企業收購、兼并的優質資產逐步顯現出反哺態勢。然而,近年來,在逆全球化潮流甚囂塵上、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國際環境下,國內企業未來的并購之路可能會更具挑戰。
“此前,我國一些企業到美國布局生產線,初衷是為了規避類似‘301調查’這樣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這類國際化布局是一種保市場的積極策略。不過,隨著美國與墨西哥、加拿大三國簽訂新的協定,不僅對汽車產品的本土化率提出要求,甚至對配套零部件企業工人的工資也做出安排,這實際上是一種保護主義,以犧牲美墨加協議區域內競爭力為代價,對我國一些在當地布局的企業造成了事實上的影響。”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秘書長孫曉紅表示。
孫曉紅還介紹稱:“今后,外方對中國企業投資收購的限制可能越來越明顯,隨著以美國為代表,歐洲與日本等國跟進的單邊主義在外資安全審查與貿易出口管制方面的推進,某些國家在后疫情時代會非常‘提防’中資背景的企業進行收購,同時他們也極力鼓吹在華外資企業撤回。這種風潮從大環境上對中國企業全球化布局是很不利的。”
“未來,配置海外資產應立足自身來看待問題。首先,要從宏觀上找準自己的定位,清楚市場到底需要什么,無論圍繞‘新四化’,還是立足于體量巨大的國內市場,都要先明確發展重點。以立足國內市場為例,在車市下行的背景下,我們要根據實際業務導向、分析市場的需求,完成對企業現有資產的合理配置,整合與扶持并行。”前述國內零部件企業人士表示。
對此,均勝電子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在此前一段時間的國際并購中,我們實現了技術轉型升級、產業國際化和資本平臺突破。面向未來,并購行為要更加契合自身的戰略,更聚焦于汽車行業具有前瞻性的領域。
對于未來零部件企業開展跨國并購,孫曉紅還建議道,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市場布局時,應在一般性的投資考量之外,綜合考慮疫情等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以及美國政府激進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等突發性事件的影響。“國內企業也要及時抓住疫情結束后海外經濟重啟的機會,善于合理利用不同地區的差異化政策。”他稱。(文:馬鑫 武新苗 實習生:尹傳尚)
■“零”視點:2020年下半場:化危為機
2020年已進入“下半場”時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卻還在繼續。這一遠超任何人意料之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而具體到汽車行業,變革早已潛滋暗長。
跨國零部件巨頭早已預判到汽車未來形態將發生巨大變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勢不可擋。它們也因此產生了一種危機感,多年來精心構建的傳統汽車技術“護城河”雖然仍在,但面對未來一塊更誘人的市場“大蛋糕”,自己搶食的優勢并沒有那么明顯。它們不敢有絲毫懈怠地啟動戰略調整的步伐,開始從目前仍具有優勢但利潤不高、技術領先型逐漸削弱的傳統業務領域退出,無論裁員、重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保證集中更多的優勢資源。同時,跨國零部件巨頭不遺余力地投資新技術,開展新布局,聯手新伙伴。然而,疫情突然暴發,不僅打亂了它們的既有節奏,而且讓這些實力雄厚的巨頭感到元氣受損。
一場疫情也讓中國零部件行業感受到外部環境的變化。一些關鍵核心零部件,以前有穩定的供應鏈做保證配套無憂,而疫情下則出現了各種風險。也正因如此,實現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成為業界的共識。此外,一些零部件供應商在主要汽車市場建立生產基地,希望降低產品成本、抵御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帶來的風險。但在此次疫情之下,這些海外資產的發展遭遇著考驗。
未來一段時間,疫情、貿易保護主義和汽車產業變革,將成為共同作用于零部件行業的關鍵影響因素。汽車市場的未來似乎從未像現在一樣變得撲朔迷離。筆者認為,至少有一些事情是確定的。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腳踏實地地朝關鍵零部件技術和產品“自主可控”目標邁進。對于前期通過并購重組獲得的優質海外資產,國內零部件企業已有相當一段時間的消化期,未來要在把技術、管理等各方面經驗吃透的基礎上,盡快形成后續自主開發的“養料”。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電話:025-85569579
郵編:210000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孔山路6號

